生活中,我們常常會感到混亂不堪:家裡堆滿雜物,桌面凌亂不堪,明知道問題存在,卻遲遲沒有動力去改變。這種情況並不少見,原因不在於我們不知道該做什麼,而在於我們對“改變”的方式和層次缺乏深刻的理解。本文將從三個層次來探討如何從根本上實現改變,並通過案例和模型,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力。
1. 為什麼我們明知問題卻不願改變?
在開始行動之前,接受問題的存在需要極大的勇氣。有些人選擇像鴕鳥一樣逃避,因為正視問題會帶來心理上的壓力。例如,有人每天回家看到雜亂的房間,內心充滿懊惱,但卻遲遲不動手整理,彷彿視而不見。這是因為改變需要打破舒適區,而我們大腦本能地抗拒不確定性。
事實上,“知道”和“行動”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鴻溝。即使我們擁有解決問題的知識,真正行動起來仍需要額外的驅動力。這時,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,而是找到讓行動得以持續的內在動機。
2. 改變行為的三種層級
改變問題的方式,通常有三個層次:改變結果、改變原因和改變模型。這些層級決定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深度和長遠影響。
最簡單的例子:
1.你在家裡不小心用腳撞到桌子而流血,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肯定是先止血,這是改變結果的行動。
2.接下來,下次你經過這張桌子時,你會更加小心,不再讓自己受傷,這是改變原因。
3.但如果你進一步發現,桌子不應該放在經常走來走去的地方,於是你重新調整空間的佈局,這就是改變模型。
友人脫髮問題
改變結果:
例如,有位朋友因為脫髮問題去看醫生。醫生建議他每天使用藥物塗抹頭皮以促進頭髮生長,這是針對“結果”的改變。然而,這種做法雖然短期有效,卻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源。
改變原因:
隨後,醫生進一步指出,他脫髮的原因其實與壓力過大、營養不良和睡眠不足有關。於是,這位朋友開始嘗試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,比如規律作息、減少壓力,這是一種針對“原因”的改變。然而,他在改變原因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,因為工作壓力依然存在。
改變模型:
要達到真正的改變,則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型和生活結構。例如,這位朋友意識到,如果只是換工作或短暫減壓,而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,那麼問題依然會反覆出現。因此,他開始學習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,以“身心健康”為核心,讓自己在壓力中找到適合的應對方式,這才是真正的改變模型。
期望成為的人Being
我們知道懂了模式做,更願意去做,已經贏了99%的人,但如何讓你發自內在去持續去做?
這發生在我在大學教學時的經驗。有位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,但他卻毫無動力去實踐。他說:“老師,我知道整理資料很重要,但我根本提不起興趣去做。” 這正是典型的缺乏內在動機的情況。他覺得整理資料只是應付工作需求,卻沒有看到背後更大的價值。
後來,我引導他去思考:“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一個能高效處理資訊、掌控生活節奏的人,還是總是被混亂拖累的人?” 當他開始將自己視為一個有條理、有規律的專業人士,這種“Being”身份的改變,讓他逐漸願意去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資料。這時,他不再覺得這是一項枯燥的任務,而是自己成長過程中必須養成的習慣。
3. 從身份開始塑造行動
知名演說家Steven Covey 提出了一個“Be-Do-Have”模型,幫助我們理解行動力的核心內在動力。很多人認為,必須“擁有Have”某些資源,才能“做Do”某些事,最終“成為Be”想要的人。但實際上,真正的順序應該是:
相信自己是這個人(Be),
然後去做該做的事(Do),
最後擁有相應的結果(Have)。
應用案例:助聽器公司
我曾幫助一家助聽器公司研究如何提升銷售效果。在分析客戶拒絕購買的原因時,我們發現,單純改變銷售話術或提供折扣(改變結果),只能解決部分問題。而改善與客戶的溝通方式,從根本上找到客戶的需求點(改變原因),則能帶來更高的轉化率。
然而,真正讓銷售策略發揮作用的,是員工對自己的身份認同。如果銷售人員能從心底認為自己是一個“有同理心、樂於傾聽、願意深入了解客戶需求”的專業人士,那麼他們在與客戶溝通時,會更自然地表現出親切與真誠。
這種“Being”的改變,不僅提升了客戶的信任感,也讓員工更願意投入到工作中,並持續精進。
4. 親身經歷:相信“Being”
最後,讓我分享自己的故事。有人曾問我的伴侶:“和許老師一起生活會不會有壓力?他總是那麼有規律。” 我伴侶笑著回答:“我們彼此尊重,不影響對方的生活方式。”
這讓我回想起自己多年前的狀態。那時候,我常常希望自己能“擁有”一個健康的身體,才去“做”運動。然而真正改變發生在我開始相信自己是一個習慣教練時。我告訴自己:如果我是習慣教練,就應該持之以恆地運動、保持規律生活,健康飲食。
比如,我有一次剛跑完步,順度在一所大學餐廳吃早餐,當前就有很多高熱量、高糖的食物,然而自己也自動自覺選擇相對健康的食物,就因為我深深相信我能做到一位卓越的習慣教練!
這種內在驅動力,讓我不僅實現了健康的目標,也將這種信念傳遞給了更多人。起初有壓力也有懷疑這份身份,但經過一段時間假設是這種人,慢慢就習慣了:Fake it,until you make it。這種習慣就如些人每人放工或悶的時候上網,這只是大家的習慣不同。
從“我是誰”開始,改變你的世界
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,但當你從“Being”出發,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,行動就不再是壓力,而是一種自然的流露。從今天開始,問問自己: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當你能清晰回答這個問題時,改變已經悄然開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