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
腦袋裡有一大堆想法,像煙花一樣炸開,但當你坐在電腦前準備打字時,那些靈感卻像沙子從指縫間溜走,怎麼也抓不住。
這不是你的問題,而是工具的限制。
語音寫作的速度是打字的3到5倍,這個道理大家都懂。但為什麼大部分人依然選擇用鍵盤慢慢敲字,而不是拿起手機開口說話?
答案很簡單:不是不知道,而是不敢開始。
今天我想跟你聊聊,那些阻止你開始語音寫作的心理障礙,以及如何一步步突破它們。
八年前的教訓:語音訊息不等於語音寫作

讓我先分享一個真實的教訓。
大約8年前,我在澳洲工作。因為自己英文不太好,也怕回應比較慢,所以很多時候會用語音留言。當時我覺得自己很有效率,說話比打字快多了。
直到有一天,一位朋友直接對我說:「Sam,你有沒有理解我的感受?你可不可以多一份同理心?」
這句話讓我如夢初醒。
這位朋友出來工作已經超過30多年,是一個很有經驗的人。對我來說,這句話是當頭棒喝,也是很大的驚醒。
從我自己的角度看,語音訊息確實很快。但從對方的角度看,卻是完全不友好的體驗。
第一,對方必須整段聽完才知道你在說什麼,無法像文字那樣快速掃視重點。
第二,你留言時常常有背景音樂、背景雜音,聽的時候對對方來說非常困難。 你想想看,你有多少次錄音是在一個安靜、平穩的地方?
第三,你的語氣、表達方式、口頭禪,對方都聽得一清二楚。
”你追求的是速度,但卻犧牲了專業度。”

你很快,對方卻很慢去收聽,這是單純追求效率而不夠尊重對方的表現。
更糟的是,雖然微信有功能可以把語音轉成文字,但對於粵語使用者來說效果並不理想。以目前AI科技的辨識率來看,粵語大約是85%多一點點,但普通話和英文已經接近98%。你看到的文字常常錯誤百出,對方依然看不清楚。
這個經驗讓我明白:語音訊息和語音寫作,根本是兩回事。
三個階段的進化:你現在在哪裡?
很多人會把語音訊息、語音輸入、語音寫作混淆,但它們之間有本質的區別。理解這三個階段,你才能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,以及該往哪裡走。
第一階段是戒除語音訊息。
語音訊息的本質是口頭表達,目標是快速溝通。但它的問題在於,內容是即興的、未經整理的想法,長度不定,只要能說就好。這種方式對自己很方便,對別人卻是負擔。
所以,第一階段的目標是:非必要不用語音訊息。
第二階段是語音輸入。
語音輸入和語音訊息不同,它是把語音轉化為文字。你用它回覆微信、搜索資料、發社交動態,這是工具層面的替換。
這個階段的目標是:建立「用嘴代替手」的基礎反射,將所有打字場景替換。你說出來的每一個字,都會立刻轉成文字顯示在螢幕上。對方收到的是文字,不是語音。
第三階段才是真正的語音寫作。
語音寫作要求你產出1000字以上的文章,同一時間說3至5分鐘,甚至更長的10分鐘。這需要準備幾個關鍵字,順著這些關鍵字讓整件事更能順暢地進行。
它不僅要求你輸入得快,更要求你產出的內容有深度、有邏輯、有價值。這需要專業的訓練,例如有節奏地表達、清晰地組織思路。
如果你只追求字數和速度,而忽視內容品質,你就跌入了最大的陷阱。
三大心理障礙:為什麼你遲遲不開始?
儘管語音寫作有這麼多好處,很多人依然遲遲不開始。主要有三個心理障礙。
障礙一:「我不是作家,我不需要寫作」
這是最常見的藉口。
但事實是: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,寫作都是無法避免的。你需要寫郵件、寫報告、寫提案、寫社交媒體內容。甚至在未來,無論AI如何改變、如何取代我們的工作,你依然需要表達。
表達能力,是你在AI時代最核心的競爭力。
想想看,當AI可以幫你生成內容時,你需要做什麼?你需要清晰地告訴AI你想要什麼。如果你連自己的想法都說不清楚,AI怎麼幫你?
所以,不是你不需要寫作,而是你需要更快、更有效的寫作方式。語音寫作,就是這個答案。
障礙二:「我的發音不好,不敢用語音輸入」
這個想法恰恰相反了。
你可以想像:如果你現在20歲,你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在講話,但還是說得不好,這代表之前你不夠認真。如果你現在30歲、40歲,已經有30年的時間,為什麼表達能力還不能進步呢?
重點不是你現在說得好不好,而是你願不願意改變。
如果你現在30歲,你還有50年甚至80年要面對「講話」這件事。你只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,透過語音輸入法刻意練習,就能搞定你的表達能力。這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,也提升了語言能力,為什麼不選?
更重要的是,語音寫作本身就是最好的練習工具。
當你使用同步顯示的語音輸入法時,你講什麼字,螢幕上就立刻顯示什麼字。你可以馬上看到哪些字經常錯、哪些口頭禪一直出現、哪些難認的字你發音不標準。
這就像給你配了一個24小時的私人語言教練。你不需要花錢找專家診斷你的表達問題,只要透過語音輸入,螢幕就會即時告訴你哪裡有問題。
一次、十次、二十次、三十次經常錯那個字,你自然會想辦法避免,把那個音發得更好。這是最簡單、最便宜的方法,提升你的語言表達能力。
障礙三:「我擔心準確率不夠高」
這個擔心是合理的,但解決方案很簡單:選對工具。
我發現語音轉文字的準確率跟語言有關。英文和普通話可以達到98%的準確率,粵語目前大約是92%。如果你想提升準確率,可以嘗試用語音寫作來練習英文或普通話,這也是一個額外的學習機會。
而且,即使有少量錯字,語音寫作依然比傳統打字快得多。你用打字寫一篇1000字的文章,可能需要30分鐘。用語音寫作,5分鐘完成初稿,再花3分鐘讓AI修正錯字和優化內容,總共8分鐘。你還是省了20多分鐘。
更重要的是,你不需要手動改錯字。只要把文字貼給AI,說一句「請修正所有錯字和標點符號」,幾秒鐘就完成了。
如何跨出第一步?從最簡單的開始

面對一項新技能,我們最需要的是嘗試的勇氣和改變習慣的耐心。
但我發現,大部分人卡住的不是「不知道怎麼做」,而是「不知道從哪裡開始」。所以,讓我給你三個最容易上手的起點。
第一步:先聽,再說
很多人對語音寫作的第一個恐懼是:「我不知道自己說出來會是什麼樣子。」
那就先別急著說,先聽別人說。
打開你手機裡的podcast或YouTube,找一集你喜歡的內容。但這次不要只是聽,請同時打開手機的語音輸入功能,看看螢幕上會出現什麼文字。
你會發現兩件事:
第一,即使是專業的主持人,語音轉文字也會有錯誤。這讓你明白,錯誤是正常的,不需要完美。
第二,你會開始理解什麼樣的說話方式,轉成文字後效果更好。比如說話速度、停頓位置、用詞選擇。
這個練習不需要你開口說話,也不需要你產出任何內容。你只是在觀察,在熟悉。這是最沒有壓力的第一步。
用一週時間,每天花10分鐘做這個練習。當你看到足夠多的「語音變文字」案例後,你會發現自己已經不那麼害怕了。
第二步:說給自己聽,不給別人看
當你準備好開口時,請記住:第一次練習不需要發給任何人。
選一個你很熟悉的話題,比如「今天做了什麼」「週末去了哪裡」「最近看了什麼電影」。打開手機的語音輸入功能,對著手機說3分鐘。
說完後,看看螢幕上的文字。不要急著修改,也不要批判自己。只是看看,然後問自己三個問題:
我說了什麼口頭禪?(「然後」「就是」「那個」出現了幾次?)
哪些字經常被識別錯誤?(是發音問題還是用詞問題?)
如果要讓這段話更清楚,我會怎麼調整?
看完之後,把這段文字刪掉。對,你沒聽錯,刪掉。
因為這只是練習,不是作品。你不需要把它發給任何人,也不需要保存起來。這讓你可以毫無壓力地嘗試,因為反正沒有人會看到。
每天練習一次,持續一週。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習慣「開口說,看文字」這個過程。
第三步:用語音回答一個問題
當你已經習慣「說給自己聽」之後,就可以嘗試產出一些真正的內容了。
但不要一開始就寫文章,那個壓力太大。從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。
比如,有朋友在微信群問:「週末有什麼推薦的餐廳嗎?」你可以用語音輸入回答。不需要很長,100到200字就夠了。
或者,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篇文章,想要留言評論。不要打字,用語音輸入說出你的想法。
這個階段的關鍵是:你在回應真實的場景,而不是憑空創作。當你有明確的問題要回答時,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說出完整的句子,邏輯也會更清晰。
而且,因為是回答問題,長度不會太長,你不會有「要說很久」的壓力。
做這個練習時,請記住一個原則:不要追求完美。如果第一次說得不好,沒關係,修改一下再發出去。重點不是一次就做對,而是開始習慣「用說的代替打字」。
這不是終點,而是起點

當你掌握了基本的語音輸入習慣,你會發現這只是開始。
真正的語音寫作,還包括如何設計關鍵字讓邏輯更清晰、如何結合AI讓內容品質提升三倍、如何在不同場景靈活運用這項技能。這些進階技巧和完整的實踐方法,我會在即將出版的新書中跟你深入分享。
但現在,你只需要記住一件事:先完成,後完整,再追求完美。
你的語音寫作之旅,從今天開始。不需要等待完美的時機,不需要等待完美的狀態。拿起手機,打開podcast,開始觀察語音如何變成文字,就是最好的開始。
在這個AI快速發展的時代,很多技能會被取代,但「表達」永遠是人類的核心能力。語音寫作,就是幫助你把這個核心能力發揮到極致的最佳工具。
從今天開始,給自己一週時間,每天10分鐘,先聽再說。一週後,你會發現改變已經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