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要行動,但遲遲未開動,如果涉及天時地利等因素,不在此討論。但從經驗所知,我發現一般拖延者都是來自內在阻礙,即不涉及外界,只是個人因素。我建立了一個「當然定律」概念,可能很幫到你。即是:

當________(事件發生) ,然後就____________(解決方案)

有兩種情況,很容易用到這個工具:

A.)  太難

當你要面對的工作極困難,最簡單的方法是把事情斬件,變得細項易於進行。因為很多時我們不行動,是因面對的工作真的很大件,難於起動!如要整理文件、執拾房間,這大概用上幾小時。但是,變為微少行動,心理上壓力不大,就會易於行動。日本作家:枡野俊明,出過一本書:「微行動」,就是帶出如果行動變得細件,行動上就難於拒絕,如打開工作間,只整理一小撮部分。開始寫計劃書,只抽取幾份參考文件,可能只花幾分鐘。如果動機還有,再做下一步,同樣只花幾分鐘,大腦就易於接受,持續的機會率也較高。如果真的中途停下,只少有開始了,下次再從細小部分開始。

例如,我曾經因為要重新整合兩個網站為一個,一直拖了一年。一來沒有迫切性,二來是整件事太多項目要處理。但當我拆解整件事,就像「愚公移山」一樣,逐步行動,前前後後花了兩星期,每日只完成參半小時的小項,也把網站完成了。

解決方案:

當你面對難題時,然後就「拆解問題」,從微小行動開始!

B) 太亂

無論什麼日子,番風落雨,我們一般都會記得刷牙、沖涼,除了需要性。另一個重點,是因為我們已經養成習慣,再準確一點,是我們大腦已經有一固定程序,這叫做「自動導航模式Auto pilot」。因為我們不易忘記,什麼混亂的生活都會執行。最簡單是建立這種自動模式,是應用「環境佈局」,讓事件類似一個程式一樣(Program),在指定環境,見到該物件,用作提示作用,然後執行預設指令。例如:很多人在工作台上,把手機放在旁邊,當心癢無聊,會刷手機而浪費時間。但把手機放在櫃內,台上放置你要看的書本,甚至生字簿、健康飲品等,我們在類似的時間,看到這些物件,自然觸發「預設的好行為」。

簡言之,我們在公在私,把要建立的好習慣,放置在當眼位置,在指定時間內,路過行過,就不易錯過。自然產生好行為,即使生活混亂也不易忘記。我有很多生活習慣,如早上會做掌上壓,是因為看到日曆,是提示要行動。只是30下掌上壓。之後,再見到旁邊沙化,就是看書的時候,也是30分鐘左右。之後,走到電腦枱,鍵盤就是提示我,第一件事是先做打字工作,因為是我感到最消耗能量的事。簡單設定環境的觸發點,就很容易完成要做的事。

但要記著一點,建立這類自動導航習慣,如你能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環境、時間點上,大腦易於形成程序化。我還記得在澳洲工作時,長時間處於租房生活,每天早上清潔後,會把牙刷放在鏡櫃上面,因為不想影響其他租客。結果,即使期後回流澳門生活,首兩三個星期回到自己家裡,「把牙刷」放在鐘鏡櫃的習慣,還多次重複執行。可想而知,程序化的影響是多厲害的呢!

解決方案:

當你生活很混亂時,然後設定自動模式,行動積極!

訂閱
精要人生:電子報
(職場、關係、健康三大主題)

We don’t spam!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.

Share Th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