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道理對很多人來說,都不會陌生,但真正做到的人,真的寥寥可數。我們總有很多理由不願做,包括我自己。每星期上教會崇拜的時候,我都看過很多次,有些人會很慷慨大方地,放入$500或更多的幣值入奉獻袋裡。當然奉獻多少,與個人成長、與經濟能力有關,但我們也易有錯覺,「付出了」就有種失去的感覺,讓自己不快樂。

當你簡單的在Google 搜尋器裡輸入:”affluence  或 富裕”。顯示結果大多是:與金錢很關。因此,追求的心中富有的人,一直都是一小撮人士。

加拿大心理專家Elizabeth Dunn,首出版過一本:Happy Money一書,當中描述一個很有趣的實驗,是每位參加者給予$5元食物優惠券,任務是要自己享用。然後,過了幾小時再記錄他們的快樂指數。對比小組,受訪者會有$20元,但他們一定要用在身邊的朋友,多少人數不限。最後,分享金錢的參加者,快樂指數明顯高於「獨自快樂一組」。當中,最有趣的是,一般實驗前都邀請參加者,預測「獨食享用」與「與眾同樂」哪個會快樂一點?他們偏向選擇「獨自享用」會快樂一點,但事後的感覺卻剛好相反。所以,在這一點上,讓我們多對人有善,無論是金錢或態度上的付出,說不定會帶來異常不到的快樂!SgmfV7xwBe DTGblr3xkNILtGdadF5xGzn0PwLcHRBtnU5 q1Og3tXguSjCalc1XS4GAAzVp5FR9 hy74afSxFwzF1CZqq3o6urhXBvpa0VNExO

同樣地,書中也提及另一個有趣的實驗,就是邀請參加者進行獨自進食朱古力,還是與人分享。之後,又再問回他們的感受。結果最有趣的是,當與人分享後,受訪者一般會更喜歡朱古力及進食的感受都會有所提升。

經驗勝於物質

這個簡單實驗,可以看出兩個特點。

第一願意分享讓人更快樂,是因為當中的交流、互動讓人的正面情緒更能提高。早前,我也在電子報分享過:the hedonic adaptation的概念,物質享受,很易會有適應的可能。相反,互動經歷,一般比較創造長久快樂感!

第二是你覺得仁慈(Kindness)。研究人員發現,你做的仁慈行為,對方可能不會覺得,也不懂感恩。但因為是你先感覺是Kindness,所以快樂感是由自己先產生,當然,對方的感謝只會讓當中的效果更美好。

怎樣應用這種Kindnes於生活當中?

以下是幾個可行性練習

1. 先友好

我沒有進行大量人群實驗,但從自身出發,我發現每次主動與人打招呼,事後的感覺良好。雖然有些人,未必以相同的態度回應我。然而,這也創造大家展開話題,閒聊幾句,也讓氣氛變得輕鬆得多。即使沒有,當我簡單先主動打招呼,說句早晨。而很多時對方離開電梯間時,都會簡單的示意再見。只是幾秒鐘的行為,多次讓我內在感覺良好。

2.知識分享

我已經持續一年多,透過電子報每星期分享自己的所知所學,電子報也沒有收取讀者分毫。雖則作宣傳,但每當學員回應多謝,簡單的問候,都不比我在課程收取的酬金感覺有太大分別。甚至,課堂期間,當有學員在小休中問候,甚至中午一起共進午餐,都讓我有無比的快樂。

3.有禮分享

我大多不以罐頭信息、圖案表達祝福,而是以簡筆畫,或留意祝福他人。我發現當我這樣做時,無論對方是否有正面回應,自己的內在感覺也很好,可能當中的專心投入製作每一張卡、每一張圖,過程都是自願,想對方好。當然,你送上心意禮物或請客相聚,都是很好的小禮。

4.隨意行善(Random of Kindness)

我們不一定要在特定的地方、時間點去表達友善。其實,隨機仁慈也是一個很簡單而讓自己易生正面感覺的體驗。簡單的進入大門,按著門柄,幫助後面的人,主動讓座,或直接表達感謝對好的人。沒有特定的理由,要先對方付出,而是自己先行動。這個行徑,我的建議是,盡可能簡單一點,太繁複我們往往難於行動。

還記得那一次….

六年前在台灣誠品書店,有一個簡單的體驗。我在書店裡打書釘,並心想買多幾本書作回澳門之用。結果,花了近一小時選擇了有可能購買的書籍,然後找一個位置坐著,想再看清楚是否喜歡才去購買。期間,有位中年女士,就問我這幾本書是說什麼道理呢?

YcFCbNd9VbVfdZaVinAXigst 9RDK0vprJMG1JTMUbmVy30btf wgAkcdSlh6sCRCDUvNC33TKu5vdpiPRMoAbpm4Hdy33jusqUZ1yKFlnGgHi8jhYvA4zjHiKXmLqJ47hMT34Tr

我覺得很奇怪,但分享也無傷大雅,我們就這樣交流了近45分鐘。我當時也有問,為什麼她會問我書中的重點,她表示自己沒耐性看書,但又喜歡吸收知識。所以她想到一個方法,就是在她喜歡的書店區域,找人分享書中內容。當然,願意這樣仁慈去分享的人卻很少,她也感謝我這樣做。這個簡單的體驗,讓我這麼多年後都記得。然後,在台灣之旅買過什麼禮物、吃什麼一頓飯,已經完全忘記,但那一次幫助這份女士的過程,很多時都鼓勵我去幫助身邊的人。

Share Th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