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即將結束,每年我都會做年度回顧,類似電視台的大事回顧。這次有個大不同,就是我會分享今年為什麼有些目標能夠達成,而有些卻未能完成,當中發現四大黃金法則,相信對你在來年的行動設定有一定幫助。
一、做得好的部分
1. 寫作的影響與成長
2023年尾,我參與朋友的婚禮活動時,接觸到了一套「007寫作系統」。儘管起初對這個系統有所疑慮,但考慮到費用適中(一年$365),且有固定的社群激勵機制,我決定嘗試。這個決定成為了我生活進步的轉捩點(對,不是寫作)。
每月逢7、14、21、27日,都要遞交一篇文章,不限字數。即使沒有靈感,我都簡單寫些文字完成作業。另外,系統中的「懲罰機制」配合社群的互相鼓勵,逐步提升寫作興趣。通過這個整年的寫作訓練,我深刻理解了「先完成後完美」的理念,這不僅應用在寫作上,也提升了其他項目的執行力。
因為當初我也有幾位朋友同行參與,但大多放棄了,其實就是有一定要求,自我門檻太高,卻沒法堅持下去。
因為我每週的寫,很多時也未能寫得很詳細發在公眾號,但簡單分享在小紅書作記錄。結果一路走來,只記著每週打卡至少一次,這樣就完成了80次的里程卑!
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掃碼了解這個社團,真心推介!
延伸影響
寫作這個習慣也帶來了其他正面影響。為了尋找寫作主題,我增加了閱讀書本;為了充實內容,我將所學應用到工作中,使培訓內容更加深入且廣泛。甚至人生第一次購買寫作的網課學習,也持續地學習。
我以往只是想:寫作就是作家的行為。然而,我們每天在朋友圈裡發文,與人交流,甚至職場演講,都需要先在腦海裡整理思緒,寫作就是很好的訓練。
另外,007這個群組裡,有些人是「日更」文章的,這些人的執行力,真是讓我深深佩服,模擬到十分一,其實已經很好了。對我而言,持續寫作最大的效益是:遇上了很多好書、喜歡寫作的戰友,這都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重要啟發!
2. 簡筆畫的學習與堅持
今年三月開始練習簡筆畫是另一個讓我自豪的成就。這個靈感來自去年年底在北京參加的Bikablo簡筆畫課程。課程中老師強調「沒有奇蹟,只有積累」的理念深深打動了我:他就是每日畫一小幅發在朋友圈,超過一年,才做到這樣好畫功!
點擊查看相關文章:
從2024年3月25日起,我每天嘗試用5分鐘時間練習簡筆畫(Sketches)。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, 逐漸成為習慣。經過半年的堅持,雖然進步不算快,但我建立了持續創作的習慣,並在過程中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感。又因為自己願意寫作,加上圖文並茂,讓分享變得更加有趣。
點擊查看相關文章:
3. 知識管理的提升
年末,我受邀在城市大學教授「建立第二大腦」課程。雖然之前未曾教授類似內容,但這個挑戰讓我收穫豐富。課程基於《Build Your Second Brain》設計,而我去年已對書中理論有了深入研究。
透過教授這門課程,讓我更懂得打造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。同時,我更徹底地好好重整自己的數位資源,因為「教學」確實是最快的學習方式。
點擊查看相關文章:
導師培訓的挑戰
今年我協助了英國授權在澳門舉辦的「TTT導師培訓」,並進行兩屆段的教學。在這個小班制(約8人)的課程中,我不僅深化了教學技巧,更有系統地整理自身的教學資源。與學員的深入互動讓,我也更加堅定了在教育領域發展的決心。未來,我會建立一個網上遊戲庫,感恩遇上這個課程,不是收入,而是去實現自己的夢想。
點擊查看相關文章:
5. 半馬的人生挑戰
今年完成澳門半程馬拉松是另一個重要成就。雖然成績是個人最慢紀錄(兩小時四十八分鐘),但克服了訓練期間的盤骨疼痛,最終完賽的經歷讓我深感自豪。這次經歷教會我,怎樣輕鬆面對挑戰就是一種勝利。
點擊查看相關文章:
6. 家庭關係的提升
今年我增加了陪伴香港媽媽的時間。意識到母親年事已高,我更加珍惜每次相處的機會。面對她逐漸衰退的聽力、行動力和視力,我協助她處理日常事務,也感謝香港妹妹的支持。兒女方面,雖然兩人也在外地,但每次短暫交流及恆常的網上見面,也感滿足。今年,我也多了分享家庭關係的主題,感謝主讓我能用自身經驗作分享。
此外,隨著大灣區單牌車的優勢,我每月都有2-3次機會到內地旅行,雖然多是一日遊,但這些短暫的旅程,都為我和伴侶創造了寶貴的相處時光。
點擊查看相關文章:
7.直播活動
另一件值得自我欣賞的活動就是進行公益直播。從年初開始,每個月兩次。雖然有時候會出現偏差,但也完成了近20場直播。參與者包括不同的家長、教育工作者,甚至是自己的孩子。我感到非常感恩。
在這些直播中,我學習了如何掌控一個小時的時間,善用問題促進交流。同時,如何運用創意,讓訪問變得有趣。當然,接觸到不同的人士,讓我更深刻了解原生家庭,對我們成長的重要性。
二、需要改進的部分
1. 未完成的線上課程
今年最大的反思之一是關於線上學習效果。回顧這一年,我經常會購買各種課程,範圍涵蓋演講、繪畫、兩性關係到健身等多個領域。然而,這些課程往往都是開始時充滿熱情,但最終難以持之以恆。
在網課完成度上,不能完成大多是沒有即時需要或迫切性,課程也提供「永久觀看」特權,引致總是找藉口拖延。我甚至有課程,因為沒有在限時前兌換,而白白浪費了。
2. Just in Case心態
「以防萬一Just in Case」的心態背後,往往是害怕錯過好機會的FOMO心理在作祟。
雖然對自我提升充滿期待,但缺乏明確的續後跟進。更嚴重的是,我常常將報讀一個課、買了有用的書、甚至與專業人士相見,彷彿就深感滿足。然後,關鍵是我如何抽取有用的部分,用在生活上。否則,很多聚會是表層的輸入,沒有有效輸出,就是浪費!
3. 內在動機不足
今年七月的書法課程經歷特別值得反思。儘管投入購買了完整的教材和工具,甚至遠赴台灣與書法老師交流,但最終仍未能持續學習。這個經歷暴露出一個關鍵:因為學習書法想重拾兒時興趣,這是內在驅動力,但外在驅動始終不足,如不易即時見證成果或實質用途,又未能與自我生活或教學產生明顯連結。因此,只可以暫時擱置這個興趣。
三、實踐願望的四大關鍵
成功堅持的活動(如寫作、閱讀、維繫家庭關係)被歸納為四個關鍵理論:簡單化(Simple)、預約性(Appointment)、意義(Meaning)和系統(System)。以下是這些理論的解釋及應用:
拆解案例一:持續簡筆畫
1.簡單化 (Simple)
成功的行為通常具有較低的啟動門檻,並且能夠輕鬆融入日常生活。以書法和簡筆畫為例:書法的進行需要筆、墨、安靜的環境,且需要較大的空間;而簡筆畫則只需要一本可以放入口袋的筆記簿和一支筆。我甚至試過在地鐵上進行簡筆畫。
重要的是,簡筆畫可以碎片化完成。從最小的可執行單位開始(例如:只畫 5 分鐘)。如果時間更有限,我會拿出Bikablo畫冊,簡單地抄畫一張圖來完成創作。這種「完成比完美更重要」的心態,幫助我持續進行創作,並將焦點放在執行而非完美。與此不同的是,書法從準備到完成至少需要 40 分鐘,才會有明顯的成效。
2. 預約性 (Appointment)
設定固定的時間進行某項活動(如每日6:30am閱讀 或簡筆畫則在午膳或睡前要產出),能有效建立行動的責任感,並產生適度的壓力,促使持續執行。
此外,與他人合作或加入學習社群,也能提升責任感。設立獎懲機制,並使用工具記錄進度,定期回顧並調整目標,有助於提升效率,確保持續進行。
3. 意義 (Meaning)
內在動機通常來自於對創作的熱愛,而外在動機則源自於分享作品所帶來的成就感,或來自觀眾的回饋。這些外在動機持續激勵著我。另外,我的作品也經常用在培訓上,作為挑選圖示或解釋的素材,這樣的應用賦予了作品更多的實質意義。
4. 系統 (System)
從Simple到System:習慣養成的進化之道
簡單的開始讓我們容易啟動,但唯有建立系統化(System)的運作,才能長期堅持下去。
每晚,我會回顧當天發生的事情,並記錄值得感恩的行為。利用這些感恩的記錄,我將其作為第二天創作的靈感來源。這樣的習慣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,將簡單性、約定性和意義相結合,並持續進化。
這個系統的視覺化表達如下所示,展示了從簡單開始、設置固定時間,再到賦予行為意義,最終形成一個有條理的創作流程。這些元素的整合,幫助我不斷提升創作的質量與數量,並將習慣養成得更加穩定。
拆解案例二:閱讀習慣(應用:輸出倒逼輸入)
2024年,我真正養成了每日閱讀的習慣。由於寫作需要持續的內容輸入,閱讀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在我參與的007群中,有一句口號:「輸出倒逼輸入」。
這個群體還推薦了微信讀書這款應用,它是一個沒有廣告干擾的平台,可以隨時閱讀或收聽。利用它,我能充分運用碎片時間,無論是在通勤、散步,還是運動時,都選擇收聽模式。一週之內輕鬆完成一本書,並將內容整理後進行教學分享,這是內外動機的建立。以上種種,形成一個學習閉環,將所學用於實踐中,加強我持續執行的動力。
因為這個閉環系統的穩定性,今年7月我參與365天連續閱讀計劃,目前已走近半年。今年讀了超過30本書,這是過去二十年來從未達到的年度成果。雖然不一定每本書都讀完,但每本書都帶來新的視角,並提升了我的閱讀理解能力。
總結:
這篇文章完整分享了今年所得的經驗與心得,並拆解了自己成功達標的工具:S.A.M. + System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系統,關鍵在於能讓你持續執行的系統就是最適合你的系統。此外,我的寫作、閱讀與創作是互相支持的機制,當一個活動或目標同時具備這些特質時,持續執行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。
最後,寫在2024年12月30日這一天,祝願我們一起創造更好的2025年,並通過行動而非言語,實現我們的目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