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試過這樣的經歷,看完勵志演講後滿懷熱血,倍感沸騰?決心要改變自己,結果三天後就打回原形?或者下載了一堆健身App,買了昂貴的運動裝備,卻發現它們最終只是在角落裡積塵?

這就是外在動機的真面目——就像打雞血一樣,來得快去得也快!

我在Facebook裡經常看到很多人跑步後上傳他們的跑步紀錄截圖,告訴朋友自己跑了多少公里。有些人完成了馬拉松,也會分享他們的獎牌。我有位朋友,打算在有生之年完成100場馬拉松,而過去10年間,他已經跑了幾十場,這十分驚人。

不論你熱衷於做任何事情,若真心喜愛,一定會有熱情投入其中。不過,單靠看勵志影片或感人的文章來激發熱情是好事,但最終成敗取決於你是否能堅持下去。我也很好奇,為什麼一些專業運動員或作家能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?這也引發了我對內在動機的深層思考。
這篇文章,我也刻意不放太多圖片,減少靠圖像刺激,單純以文字是否能「刺激」到你?!


外在動機的美麗陷阱

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激勵方法:「30天改變人生」、「七個習慣讓你成功」、「一週瘦五公斤」。這些外在的刺激確實能讓我們短暫地燃起鬥志,就像手機充電一樣給我們注入能量。但問題是,這些「電量」總有耗盡的時候。

當新鮮感過去,當周圍的掌聲停止,當沒有人再督促你的時候,你還會繼續嗎?

例如,當你幫小朋友換尿布時,其實這並不是你特別喜歡的事,因為外在動機可能無法解決你的內心抗拒。但為什麼父母還是會去做?因為你是父親,你是孩子的爸爸。這種內在意義遠比事情本身是否有趣更能驅動你。

因此,定義事件的價值並不在於其表面的樂趣,而是事情背後的重要意義。

 

內在動機的魔力

真正能讓我們持久改變的,是內在動機。這種力量不來自外界的獎勵或懲罰,而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價值認同。

想像一個要減肥的人。如果他減肥是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,這種動機往往不夠持久。但如果他是為了重拾自尊,為了能夠健康地陪伴家人更長時間,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就會截然不同。就如我的寫文章不是我的擅長的項目,也不易吸引太多流量,為什麼我會寫?

因為我喜歡透過文字,整理及反思自己喜歡的題目,透過寫出文字,其實是讓在我「培訓」分享時,有一份初稿及依據,再後續可以製作成喜歡演講主題,甚至計劃中的寫書的一個小章節。對,這些意義都是自己創造力,好處是不受他人或環境影響。

我記得很多年前,約在我女兒出生的2003年,那時我抱著她散步,就著街外巧合見到正舉辦一場馬拉松。當時我完全沒有任何超過10公里的跑步訓練,但仍然跑到了18公里。對,這照過兩小時,抱著我女兒。雖然並未完成全程馬拉松,但對我來說已是很大的突破。

跑到最後,我累得差點無法前行,甚至之後的一星期也行動不便。但當時,我就是心想讓女兒見證爸爸完成一場所謂的「馬拉松的過程」,內心充滿了力量。即使當時我抱著她跑很辛苦,卻那份意義讓我堅持,至今難以忘懷。這並不是因為成就感,而是因為我希望和女兒共同創造一個深刻、難忘的回憶。

 

尋找生命的意義座標

多年前,我準備去澳洲工作,當時深思熟慮後決定陪伴孩子創造更多家庭回憶。我特意學習烹飪,例如用心製作拿手菜請家人、朋友和學生來家中聚餐。這樣做雖麻煩又耗時,但為何我願意持之以恆呢?其實,是因為我認為這些回憶彌足珍貴,就是想透過食物,與人去交流的單純的意義感。

有一次,在即將離開家鄉去澳洲的聚餐時,我和孩子們精心準備了一道道美味料理,兒子還說了一句:「爸爸,以後我們沒理由要去外吃飯了。」

這種強烈的內在意義成為我堅持投入的動力,就這樣在半年的時間裡,一共舉辦近40場的家庭聚餐。如今,這些聚會雖已成為過往,但那些回憶卻深刻影響我如何看待人生中的「付出」。

那麼,我們該如何培養這種內在動機呢?
答案在於為自己的行為賦予意義。當你為家人煮飯時,即使平時對自己的飲食很隨便,也會格外用心。當你幫孩子餵藥時,即使味道再苦也會溫柔地堅持。這些行為之所以能夠持續,不是因為它們本身令人愉悅,而是因為它們承載著愛與責任的意義。

 

當找不到意義時的實用技巧

但如果真的很難為自己的行為找到意義,該怎麼辦呢?這裡有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:問問自己「我做這件事是對自己有用,還是對周圍的人有用?」

當你的行為能夠幫助他人時,你的動機會變得更加強大。這不是什麼高深的心理學理論,而是人性中最樸素的真理——為他人而活的人,往往比只為自己而活的人更有動力。我在煮菜及帶女兒跑步的經歷就是這種方向。

這就是「利他」動機的力量。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能夠影響和幫助別人時,你就不再容易放棄,因為你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夢想,還有他人的期待和信任。

動機三角形的奧秘

如果你覺得以上方法抽象,要想強化內在動機,我們可以從三個核心要素考慮:感受、預期和歸屬感。

一:感受

感受是最直接的動力來源。我發現,每當在夏天清晨六時多去跑步時,配上自己喜歡的音樂,心情就特別愉快。但如果耳機設計不佳,像某款頸掛式耳機的頻繁晃動會撞擊鎖骨帶來疼痛感,這便成為我跑步時的一種干擾。幸好,後來朋友送了一副輕便、舒適、無耳掛的藍牙耳機,讓我的跑步體驗大大改善。

這種良好的感受能直接增強我做事的動機。而在工作上也是如此,像我配著一個可升降的工作書椅,增添了一套34英寸的螢幕與更靈活的軟件工具後,我完成工作的效率也顯著提高。好的感受能影響我們在任何情境中的投入程度。

第二個要素:預期

預期關乎我們對未來的想像。我發現過高的預期往往會成為阻力。例如,當我嘗試建立早晨健身的習慣時,若我期望每天運動一小時卻總無法達成,甚至15分鐘也難於每天進行,特別在旅行期間,這會讓我感到氣餒。

所以,我改用較低期望值,例如每天只花八分鐘,卻能提升執行率,後來我更發現每天一分鐘掌上壓,真的讓我堅持了8年,因為正在考慮做不做運動時,一分鐘就過了,因此不如就先完成後完美。這樣的微習慣不僅容易達成,也讓我維持了運動的節奏。

我還立志出版一本關於習慣行為的書,或許繁忙的工作讓全書寫作變得困難,其實真正阻礙,我一直想建立完善的習慣系統,卻沒有建立完善而暫時心裡尋找理由推遲完成!

因此,我決定簡化目標,如我計劃在已完成的公眾號文章中抽取10篇作品,在10篇文章裡製作10多幅小插圖。每篇再反覆修改或延長、加強插圖,並可能在淘寶網絡裡面尋找相關人士幫我排版,這樣就簡單進行。這種務實的預期幫助我逐步完成作品。

第三個要素:歸屬感

歸屬感則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某個群體的一部分。若你所做的事情能有夥伴陪同,往往就更容易堅持。例如,我多年來獨自跑步,但對於剛入門的朋友,若能有伴同行,他們的起步往往更順利。

此外,我注意到拍檔的支持也能帶來影響。例如,近年我在進行AI課程開發時,雖然同事未必每次都能幫忙,但合作的氛圍與彼此分擔壓力,讓工作推進得更加順暢。所以,我也在WhatsApp及Wechat中建立小型小組,共同交流心得,以強化群體支持對個人動力的正面影響。

Bonus : 挑戰與能力的平衡

有時候,外在動機也能成為我們的助力,關鍵在於如何運用。就像下棋一樣,如果對手太弱,你會覺得無聊;如果對手太強,你會感到沮喪。只有棋逢對手時,你才會進入那種專注而愉悅的心流狀態。

這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:挑戰的難度要適中。太簡單了沒有成就感,太困難了容易放棄。最理想的狀態是需要你花費80%的精力就能完成,留下20%作為緩衝。這不僅能保持動力,還能避免精疲力盡。

對於那些本身不太令人愉悅的任務,我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處理:改變習慣的方式,或者讓習慣變得更有趣。不喜歡做家務?可以請part-time家務助理或我家的掃地機械人,算是最高性價比的電器。堅持不了每天讀書半小時?試試聽有聲書。無法完成一小時的健身?從公園散步開始。

關鍵是要靈活變通,不要被固定的模式束縛。當感受發生變化時,動機自然會跟著改變。

 

從今天開始的轉變

真正的改變不需要轟轟烈烈的開始,也不需要完美的條件。它需要的是你對內在價值的認識,對行為意義的理解,以及對自己溫柔而堅定的承諾。

當你不再依賴外界的掌聲和獎勵,當你開始為了內心的召喚而行動,當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源於深層的價值認同時,你就已經掌握了持久改變的秘密。

記住這三個關鍵點:

  1. 改善感受:讓你要做的事情變得更愉悅
  2. 調整預期:設定合理而可達成的目標
  3. 建立歸屬感: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或群體

最強大的動機不是來自別人的期待,而是來自你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理解。當你找到了這個意義,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你前進的腳步。從今天開始,不妨問問自己:「我做這件事的真正意義是什麼?」答案可能會讓你驚喜。

#內在動機 #自我改變 #心理成長 #人生意義

訂閱即送:
高效埶行力電子書

We don’t spam!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.

Share Th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