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農曆新年,很多人都在社交媒體上發送祝福語、視象拜年,甚至探訪長輩、親朋好友,都是為了維繫良好的關係。在多人聚會中,總會有一兩個人口若懸河,能夠輕鬆引導話題,讓眾人歡笑。
人群中也常有一兩位感到不自在的人,他們保持微笑,順從話題,但常被忽略。那麼,內向者該如何走出舒適圈(Comfort-zone),主動建立人際關係呢?如果你是其中之一,以下的經驗分享或許幫到你,因為我自己就是一位內向者。
內向者的comfort-zone
在我兒時的時候,坐在拜年席間,面對交談場景,我總是十分害羞,希望盡快離開。除了收红包,我最喜歡的新年活動就是寫揮春。因為在農曆新年前,母校總會舉辦一個寫揮春的活動。作為一個喜歡繪畫的人,我易於模仿書法家的筆觸來寫揮春。
這個活動本來是很熱鬧和開心的,我卻害怕在同學面前書寫,每次都躲到空著的教室裡,花整個中午精心地繪製。最終,我雖然獲得了獎項,內心深處是想被重視、被注意到。然而,我其實更想和大家一起書寫及交流,只是不知道如何開始。
朋友,內向並不是罪過,但是因為「能見度」較低,儘管存在過,卻很容易被人遺忘。就像揮春來曝光率一樣,最多只能在人們眼前,停留一兩個星期,然後就被遺忘了。
被看見的重要性
大部分人都想被看見,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積極主動去爭取,對於內向的人更難。不夠主動除了性格使然,另一個原因就是個人經歷及原生家庭的影響。我五歲從內地移居香港,家裡清貧,讀的中小學也是為新移民而設,父母也較保守被動。因此,我不會主動去交友,閑餘時間大多在家繪畫。
與成功有約的首個習慣
積極主動,相信是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能力,連總銷售量超過四千萬本的《與成功有約》一書,作者Steven Covey所提及的七大成功人士的習慣,首位就是積極主動。因為這個習慣,能連鎖影響到人際、事途,甚至生命軌跡。
被動的延伸影響
內向被動的性格,也影響我的求學階段。儘管我埋頭苦幹地溫習,學業成績卻一般。另一邊廂,有一位河馬同學,卻往往取得好成績。其實,他的學習能力不比我好,也不勤奮。但他喜歡主動找同學一起溫習,互相複盤切磋。我長久匿藏在山洞裡,盼望修成正果,心裡卻羨慕他人。
我不知內向的你,有沒有一種社交恐懼症?當要和人交談時,很怕別人取笑,也因為往往要想多一會,又怕拖累他人,少說為妙。總之,團隊工作盡可能不選擇要多表達的崗位,很多機會也因此擦身而過。
停一停,想一想
20年前,我在澳門建立家庭及培訓事業,大部分家人及朋友都在香港,主動建立人際關係十分重要,可否應用Steve Covey所提及的「積極主動」,用在這一層面上?
首先,他提到先學習「延遲反應」
當我們遇到一些冷談的反應,不要立即以舊有方式回應,心理學上,也稱之為:自動導航方式(Auto Pilot)。取而代之是:停一停,想一想,能否有更好的回應!
一般消極被動的人心裡反應是:
- 如果他主動打招呼,我先會開口…
- 我這般低職位,他不會理會我…
主動改變
積極的人一般會有這樣的反應:
他們會刪掉”如果”,而是問自己:我能做什麼改變現況?
這個改變,可以有三個層面:
1.自控圈
我可以先表示友好說早晨
2.影響圈
我可以問他要不要一起午餐。
- 接納圈
如果多次對話,他還是不甚友善,你只能改變思維去接納。
再見,可多走一步
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應用以上法則呢?
有一次高管學員的畢業晚會,除了我自己,同場還有其他培訓師。過去的我,即使出席,只會和左右兩側去交談。當晚有位男培訓師,表達能力高,也很有控場魅力。酒會快要結束時,大家說聲再見便完結了。
對,我還沒說他其實坐在長檯另一邊對角。內向的你,是否不太習慣在公眾面前讚賞對方,即使出聲,都在有人出聲時,跟著一起「順勢」表達,感覺容易一點。
如果這是你慣常的行為,停一停,想想。正如之前所說:我能做什麼改變現況?
當時一刻,所有人將近離開,我特意走近這位培訓師,我特意主動向他表示欣賞,也很具體說出重點。
內向的你,也要欣賞自己,我們一般觀察能力較強,也易讓人感到是位暖男暖女。
之後,我們聊了好幾分鐘,場地將近關門時,我提議送他回家繼續交談。一路上,我們還聊到了人工智能,因為當時我正為一系列的短視頻上載字幕而煩惱。
意外的是,原來他是這方面的專家,還向我介紹了一項關鍵技術,我繼續探查,掌握後,真的完全顛覆了字幕上載的瓶頸。其實,我也看過相關的文章,但沒有他的提及,我不會深入研究。
這個情況,就像我當年勤力讀書,但卻在山洞裡尋找寶物,一個人找,找到乾貨的機會率很低,還是學習河馬同學主動與人交流。
往後,我再主動約這位影音高手交流,第一次不成功,第二次也沒反應,直到第四次,才能真正影響到他。
文章待续